今天是: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口市委员会主办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关注 > 基层团委
创建“寄宿”学校 构筑温馨“家园”——淮阳县留守儿童学校“寄宿”工作纪实
〖信息来源:周口青年网〗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6日 〗
         郑集乡李柿园行政村,位于淮阳县城西1.5公里处,处于城乡结合部,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务工者较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成了村里的“主力军”。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现象,李柿园小学在团市委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团市委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托起明天太阳”工作。学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一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    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83月份统计,全校在校学生492人,留守儿童多达208人,占在校生人数的42.3%。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父爱母爱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监护职责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隐患严重。

二、    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探索

(一)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六项关爱制度

第一项制度是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档案。为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各年级班主任对班级留守儿童先进了详细认真的摸底调查,做到了清楚留守儿童的性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以及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等,通过摸底调查,整理归纳、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档案。

第二项制度是实施了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抚养,而祖辈们一般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我们实施了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就是由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担任,对他们进行家访、谈心、思想教育,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生安排。

第三项制度是提出了“手拉手”结对关爱制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结对关爱,一助一、一助二结对帮护,相互之间交流学习、交流思想,发挥同学之间的友谊作用,开展“雏鹰比巽,结伴双飞”结对帮护活动,尽量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时刻感觉到“学校是我家, 老师、同学是亲人”。

第四项制度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写记录,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制定个别教育管理办法,团村施教,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失。

第五项制度是成立了兴趣小组。积极发挥学校少先队组织作用,根据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成立了音乐、美术、书画、舞蹈、阅读、手工制作等各类业余兴趣小组,引导他们互帮互学,体验真情,共同快乐成长。

第六项制度是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通过发动各级医疗系统的专业医务人员,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定期为留守儿童免费体检,在团市委的积极协调下,周口市妇幼保健院一行12人来到李柿园小学义务为20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视力、内科、外科、身高体重、营养等方面的检查,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的茁壮成长提供保障。

二、注重工作实效,建立三个教育平台

第一个平台是筹建了留守儿童亲情港湾。通过各级团委的积极协调,多方奔走,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爱,使留守儿童终于有了一个共同温馨的“家”。淮阳县电业局为留守儿童捐赠了电视机、VCD、电子琴、桌椅、课外书以及亲情书包等物品;县计生委为留守儿童购置了电脑、桌椅等物品,团市委协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材,市县教体局,周口市石油公司,市电业局,川汇区妇幼保健院等部门都曾到校为留守儿童送来关爱。使留守儿童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快乐幸福之“家”。

第二个平台是创建了共青视频,实现沟通无限。学校利用团省委、县计生委捐赠的电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加装视频设备,专职老师帮助处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免费申请QQ号,同时,对这些QQ号分类登记在专用记录本上,定期让留守儿童用亲情电话与外出父母约定时间网上相见,然后让留守儿童在代理家长或专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视频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就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零距离”亲情接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第三个平台是建立了文化墙。留守儿童的各种作品不论写的好坏、画的如何、制作的怎么样等都可以在文化墙上展示,以此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创作的想象力、积极性、学习的兴趣性,同时,组织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作品进行评选,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文化墙上保留时间长一点,以示对他们精神鼓励,这样就使留守儿童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思想动状,展现自我,宣传自我的一个平台。

三、探索工作方法,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初,所谓的“寄宿制”并不是让留守儿童常住在校,而是遇到特殊情况,让留守儿童临时吃住在学校。可是随着关爱活动的逐步深入,深得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寄宿制“的信赖,许多家长反映是否也能把学校建设得象私立学校那样为孩子提供吃、住、学。学校为了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不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按照先试点,再提高的工作方针,试行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该校全体教师员工积极响应,群策群力,统一思想,很快就筹集了20000万元,再加上学校省下的10000元办公费,利用这30000元资金购置了学生住宿必备的床、柜子及厨房用具等,又把闲置的两所教室整理成寝室,保证了留守儿童有学位、有床位,使外出务工的父母放心工作,子女安心学习,一位留守儿童家长说:“你们学校的工作是务实的,条件简陋些有什么,一切都会慢慢改变的。”期间,慕名而来的有之,异地转学的也有,慢慢地,有限的住宿资源越里越紧张,该校只好又将一所办公室临时改成了寝室。暑假期间,许多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咨询,报名人数逐步增多,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家长从广州打来电话说:“我在这里辛苦打工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多学文化,以后有自己的出路,只要学校能提供条件,让孩子学好、吃好、健康成长,我们就放心了。”听着家长期盼的话语,看着监护人诚恳的目光,该校全体教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办好、办实,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来了,住宿是最大问题,建造学生寝室资金从何而来?对于留守儿童工作,国家没有专门的制度,不可能拨资金让学校建寝室,学校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也不可能节省如此大笔的资金。求助无路之际,该校校长李振华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求人不如求己,教师集资建寝室楼。他认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地务工,经济条件尚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们会更乐意让孩子送到容易成长、成才、快乐的学校来的,况且学校收取的费用在全县是最低的,同时也要保证一定的低利润,用于还清教师集资款。“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确定后,该校领导班子逐个去做通教师的工作。校长李振华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工资低、无任何积蓄,他就找遍所有的亲戚,率先集资了5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其他领导班子每人集资了3万元,教师你两万,我一万,15位教师共集资了30万元,3个月后,一座18间的两层寝室楼拔地而起,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留守学生整天和老师在一起,丰富的校园活动和融洽的集体生活,与住校前的孤独闲散,枯燥无味,生活无规律,学习上有困难无人帮助的生活相比,一方面,寄宿制的实行,对留守儿童进行 “监护人——学校——外出家长双向互动管理模式,家长可通过学校的亲情电话或者“亲情视频”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有专人管理,学习有老师辅导,外出务工家长可放心出去挣钱,所以学生家长对寄宿制学校管理相当满意。该村支书李荣林说:在李柿园小学建立寄宿制,实现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五个满意,必将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也让我们的乡村教育充满了希望!由于学校的务实创新工作,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团中央、中央计生委及省市县各级领导都曾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河南电视台也曾就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专题报道。任重道远,学校校长李振华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引起更多的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真正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春风、沐浴雨露、和谐成长!”

 

分享给朋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共青团    中国青年网    中国学联    中国少先队    未来网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口市委员会
豫ICP备19006365号 |  豫公网安备 41160202000030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